(在神仙洞总能听到淙淙的流水声。)
核心提示:
在全国风潮涌动的“桃花源”争议中,衡阳人一直充当着安静的看客角色。
可近日红网上一帖《衡山县望峰乡境内的神仙洞为晋代陶渊明所记桃花源的真正所在地》,打破风平浪静的局面,牵动着不少衡阳人的心。
神仙洞的真实面目究竟是什么样子?它真的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吗?这是噱头,是炒作,还是发帖人的多方考证得出的结论?
为了寻找答案,记者一行驱车赶往了神仙洞。
请看——
一篇网帖引发的探寻之旅:
在没有领悟到“神仙洞”即为地名之前,记者和同行的人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一直在各个山头毫无头绪地“找洞”。
因为脑海中构筑的画面定势:进入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首先必须得通过一座山上的“小口”,并且是在一片桃花林尽头的溪水旁。
当环视四面青山层峦叠嶂,平视眼前阡陌交通,我是透彻地懂了。
帖子所说的“神仙洞”就是这放眼望去的山坳。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山坳里的人文、地理环境与陶渊明笔下所描述的十分相似。
那一刻,我们如同发现了“新大陆”,激动不已,原本沉闷的“找洞”队伍开始沸腾,讨论声、欢笑声,一阵连着一阵。
{Ky:PAGE}
网帖热议:给力的帖子却没有图片资料
2011年2月19日,红网网友“熊熊燃烧”(后得知是衡山县史志办主任熊仲荣),发表《衡山县望峰乡境内的神仙洞为晋代陶渊明所记桃花源的真正所在地》一帖,帖子称:“神仙洞四面环山,中间为平地……平地西北方向的山峦有一窄窄的缺口,小溪从这一缺口潺潺流出,流向桃花港……神仙洞的自然、人文景观与陶渊明所记桃花源状况相符。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正是当地人所称的神仙洞。”
根据此帖主人的描述,他在20年前去过神仙洞,便感叹神仙洞的景象就是陶渊明所述的桃花源。
“熊熊燃烧”解释说,之所以当初没有提出这一想法,是因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临近一条小溪的源头。他当时并不知道神仙洞附近的桃花港源头在哪。近日,他仔细查看《衡山县志》所载衡山水系图,意外发现桃花港源头竟然恰恰从神仙洞附近流过!
此帖迅速引来了网友的高度关注,并被版主力荐,贴上了“版主推荐”的标签。网友“南岳道人”回复称,“熊熊燃烧”在做一件极具开拓性的事情。语气显得尤为激动。
有一些爱好户外运动的网友做摩拳擦掌状,称要去寻找“心中的桃花源”。
也有不少网友直截了当地说:“这样一个好地方没有开发利用起来岂不是浪费!”
由于此帖并没有任何图片资料作为参证,网友们纷纷呼吁“熊熊燃烧”能够尽早上传照片。
正是因为没有图片资料的缘故,此帖吊足了网友的胃口。
{Ky:PAGE}
记者探寻: 人文、地理环境与桃花源如出一辙
2月24日下午4点,记者同衡山县委宣传部郑佳良、望峰乡副乡长刘云伟等一行,驱车从望峰桥村朱家湾沿泗东公路抵达望峰乡青石村。据青石村的书记介绍,神仙洞就在青石村七组。
汽车沿着青石村的村级水泥路走了约1公里的路程,便抵达了七组。受到定势思维的影响,我们一行人便“造就”了前文那一幕大规模的“找洞”行动。
后经郑佳良提醒:神仙洞会不会只是这个地方的地名,而并不是有一个名为“神仙洞”的洞口。
根据郑佳良的指点,我们猛然发现,在盲目的忙碌中,我们已然忽略了这类似于“世外桃源”的乡村美景。
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田地,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仍没有播种的水田里,成群的鸡鸭在嬉戏打闹。四周环绕着竹林和树林,依山而修的房屋错落有序。伴随着一阵阵晚风,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此时此刻,再捧上一泓清泉,然后闭上眼睛用心聆听那仿佛悬在耳边的淙淙流水声,惬意、舒畅涌上心头。
再想想一路随行的村民,他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两位近50岁的村民在“找洞”的过程中,一直“冲锋在前”;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当起了记者的“导游”,和记者讲起了她小时候听妈妈讲过的那些故事;一位约摸80岁的老奶奶,正在菜地里松土,见记者朝她走来,她便咧开嘴笑。由于耳背,为了听清记者在讲什么,她将身体紧紧地贴近了记者,耳朵直接凑到记者嘴旁来。
据了解,当地依然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朴民风。村里家家户户在初一、十五都会进香。
{Ky:PAGE}
(这是神仙洞(桃花源)的3D真实图片。来源:谷歌地球软件)
记者疑惑:“入洞口”在哪,那里风景如何
洞中的景足以让人信服,可“入洞口”呢?“入洞口”在哪?
“熊熊燃烧”的网帖称,平地(田地)西北方向的山峦有一个窄窄的缺口。按照他提供的方位,就是我们刚刚走过的青石村村级公路方向!
公路都修进来了,怎么可称为“狭窄”呢?这和陶渊明所描述的“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不是大相径庭吗?
面对记者的疑惑,当地的村民说出了原委。
据介绍,20年前,神仙洞是寻着一条小溪而入。入口最狭窄处,仅容一条尺把宽的沿溪小路。神仙洞除了村民外,很少有“外人”进出,就连青石村其他组上及周边相邻各村的村民也很少串门。
村书记介绍说,以前神仙洞附近种满了桃树。每到桃花盛开的季节,那一抹一抹的粉红,绚烂得让人震撼。
“可这里已经看不到桃树了。”
刘云伟接着记者的话说,由于当时当地生长的是小毛桃,经济价值不高,忙着农务的人们从此对桃树疏于照看。多年之后,如今的青石村已很难寻觅到“落英缤纷”的桃花魅影。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根据《桃花源记》记载,武陵捕鱼者进入桃花源是寻着一条小溪划船而来。可如今流出神仙洞的溪水连“涤足”都不够,如何划船?
刘云伟说,根据衡山县水系图,桃花港的源头就在神仙洞附近!在50年代,桃花港一直能够通船。熊仲荣也推断,武陵人划船的小溪应该系桃花港。
“可桃花港怎么会离神仙洞洞口那么远?”如陶渊明文章所述,应该在停船之处可以看到进入桃花源里面的狭窄通道才对。熊仲荣解释说,这是由于长年累月河道变更而造成的。桃花港的河道已经偏离了原来的位置。
{Ky:PAGE}
(从神仙洞看衡山的3D效果图。图中最高峰就是南岳的祝融峰。再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景象!)
采访之后:各方人士为了“桃花源”奔忙
刘云伟第二日打来电话说,为了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他请教了当地不少的老农,并自己彻夜寻思琢磨过。他觉得,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无非是两种情景:一是作者理想中的“世外桃源”;二是作者曾去过的风景独具的好地方。不管是哪一种情景,它都寄予了陶渊明对美好事物的厚望。神仙洞千百年来与世隔绝的状态就形同了“世外桃源”,它的那份宁静、那份天然,足以让世人流连忘返。
在和熊仲荣的QQ和电话联系中,他又补充了一些观点和证据:《桃花源记》提到的周子骥,据《晋书》刘 之(子骥)篇记载,《桃花源记》中提到南阳人刘子骥确也到过衡山,深入衡山而忘了返回,不过说是为采药而来,没有找寻或者没有找到桃花源。记载是:“南阳人,好游山泽,志存遁逸。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返……或说困中皆仙灵方药诸杂物, 之欲更寻索,终不复知处也。”《晋书》记载证明,刘子骥准备寻访桃花源确有其事。
此外,熊仲荣说,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诗中描述的自然、人文景观与神仙洞的情况也相符。南岳衡山自古有南山的别称,寿比南山的南山即指南岳衡山。诗中悠然见南山的南山,应即指南岳衡山。陶渊明一心向往的南山下田园生活,也是在南岳
来源:你好衡阳网
作者:李娟 李龙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ap.hengshannews.com/content/2012/05/08/10929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