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熊仲荣:湖南衡山县神仙洞应为桃花源原型地
2012-04-23 08:28:39 字号: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张艳)【编者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世以来,有不少人都在寻找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原型,与其所寻对象参照论证。全国已有三十多处自称与陶渊明所述“桃花源”原型吻合。比较有名的有湖南常德的桃源县、湖北十堰的竹山县、江苏连云港的宿城、江西星子县的康王谷、安徽黄山脚下的黟县、江西庐山桃花源、重庆的酉阳县和河南的南阳等地。湖南省衡山县史志办主任熊仲荣对望峰乡神仙洞是否为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桃花源原型地作了相关考证。

  衡山县神仙洞为桃花源原型地的考证报告

  今对湖南衡山县望峰乡神仙洞是否为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桃花源原型地作了考证。考证通过查阅文献、察看现场、咨询知情人和专家等形式进行。得出的结论是:神仙洞为桃花源原型地。

  现将考证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考证

  1、神仙洞的自然、人文景观与陶渊明所记桃花源基本相符。神仙洞现存地形、地貌与陶渊明的记载基本一致,其四面环山,几乎呈完全封闭状态,中间为洼地。神仙洞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洞内现有农田约200亩,住有村民40多户,200多人,村民过着平静的田园生活,有池塘10余口,其中1口池塘特别清澈,四季不干。这里没有工业、旅游业、餐饮等服务业。平地西北方向的山峦有窄窄缺口,缺口为紧紧相连的三级,一级比一级低,形成较陡坡度,中间一级缺口最窄。小溪潺潺流淌,通过三级缺口后流向桃花港支流,有沟渠与桃花港干流相连。山峦环绕的平地海拔比山峦外三面平地高出数十米。站在神仙洞外,不了解情况的人想象不到上面还有一块被山峦环绕的平地,里面还住了不少村民。站在神仙洞内,四顾全是山,不了解情况的人会以为这里没有出口,有一种强烈的与世隔绝之感。另外,神仙洞有些传说和典故。洞内自祝融峰方向向下,南北方向稍偏东西向,山峦向下伸出缓坡,犹如伸出的巨大手掌,被当地人称为“仙人伸掌”。周边山上有一块高出地面约50公分的能站下5~6个成年人的平躺石头,石上有2个深5~6公分的脚印,传说为仙人登天时脚踩所留,称“神仙石”。

  2、神仙洞位于桃花港(衡山人称江或小河为港)的源头附近。桃花港(又名棠河),为衡山一知名河流,系涓水的主要支流、湘江的二级支流,发源于祝融峰北侧,从古时至上个世纪50年代一直通船。其流经望峰乡、岭坡乡、白果镇,在衡山县境内全长约20公里,所流经的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其源头恰好从神仙洞附近流过,陶渊明把神仙洞称为桃花源正合适。桃花港的源头,即桃花源。

  二、历史文献考证

  1、《南岳总胜集》有关于南岳衡山桃花源名称、位置、故事、“六源”之一排第二的明确记载。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介绍:陈田夫(生卒不详) 字耕叟,号苍野子,又称阆中道人,宋西川阆中(今四川阆中市)人。宋高宗赵构绍兴年间(1131~1162)来到南岳,居南岳衡山紫盖峰下九真洞老圃庵,往来南岳30余年,于南岳衡山史事极为熟悉,最早提出了南岳七十二峰的说法。他综合《南岳寻胜录》、《南岳证胜录》、《南岳胜概集》、《南岳衡山记》4书,取其长处,删其重复,纠其偏失,补其缺略,以其半生心血纂录《南岳总胜集》,分上中下三卷,为类四十有余,共约5万字,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既有地方志的内涵,又有山水志的特色,居宋代以前南岳方志之首,也是我国古代方志的上乘之作。陈田夫所撰《南岳总胜集》记载:南岳衡山云密峰“西有桃花源。因游僧惠光访此。见桃花烂然。摘数枝而出。人皆讶之。引友再访。了无所有。”这与陶渊明的记述如出一辙。神仙洞正好在云密峰的西边(其实是西北)。《南岳总胜集》还记载了南岳衡山的“一洞天”、“二境”、“三涧”、“六源”等诸多内容。其中“六源”是:“断石源、桃花源、洞灵源、灵源、灵辙源、大水源”。桃花源为“六源”之一的第二源。这就为神仙洞作为桃花源原型地提供了有力的历史文献证据。该总胜集记载衡山有桃花源的时间同期或者早于桃源县名。

  2、清朝李元度编纂的《南岳志》记载,衡山祝融峰西北有桃花源。该志对于云蜜峰所处位置的记载与其它志书有较大不同,所以造成历来人们对于云密峰到底是现在的哪一座山峰存在争议。但是,祝融峰所处位置历来是不存在争议的。该志说:“《府志》:上有桃花源。《潜确类书》:峰在山之西北,有会仙桥、仙人石室,夜遇阴晦,有光跳跃,俗呼仙灯岩。又有……、桃花源。”

  3、海南出版社1995年版《南岳仙道记》记载,刘子骥采药到了紫盖峰,并“走遍了周围所有的山壑”。桃花港的源头在南岳区境内叫龙凤溪,起源于祝融峰、紫盖峰、喜阳峰之间。紫盖峰边是龙凤溪(桃花港源头),龙凤溪之下是望峰乡的灯山村,灯山村之下是神仙洞。桃花港源头(龙凤溪)、神仙洞都在紫盖峰周围,是刘子骥采药所走过的地方。那么,把神仙洞视为桃花源的原型地是很自然的推理。明朝、清朝时期的《衡山县志》记载,现在的望峰乡、神仙洞属于紫盖乡。

  4、《衡山县志》对于桃花港以文字、湘江主要支流基本情况表和衡山县水系图作了记载。衡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岳麓书社1994年版《衡山县志》第二篇“自然环境”第二节“水系”之“主要河流”中,对桃花港作了记载。桃花港为衡山主要河流之一,排第六,从望峰乡樟树屋场入境,境内集水面积106平方公里,坡降43%。

  5、《晋书&S226;隐逸传》和《中兴书》、《世说新语&S226;栖逸》有关于刘子骥的直接史料记载。其中《晋书》卷九十四《隐逸列传》较为详尽:“刘驎之,字子骥,南阳人,光禄大夫耽之族也。驎之少尚质素,虚退寡欲,不修仪操,人莫之知。好游山泽,志存遁选。尝采药至衡山,……。驎之欲更寻索,终不复知处也。”结合《桃花源记》和《晋书》等史书的有关记载,证明寻找桃花源不能漏掉衡山。

  三、陶渊明及古代其他著名文学大家有关著述

  1、陶渊明《桃花源记》、《搜神后记》对于刘子骥的有关记述。《桃花源记》中说:“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亲往。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搜神后记》第6条“刘驎之”:南阳刘驎之,字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驎之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页) 。既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记载的刘子骥终生寻找桃花源,其《搜神后记》又记载刘子骥到过衡山,那么衡山就很有可能有桃花源的原型地。)

  2、陶渊明《饮酒》诗的提示。中国自古有“寿比南山”的说法,南岳衡山自古便有南山的别称,宋徽宗还为衡山题词“寿岳”。《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句子,给我们提示了作者向往的美好田园桃花源所在地的具体位置——南山下,即南岳衡山下抬头便可见到祝融峰的地方,这恰与望峰乡神仙洞及周边地区抬头仰望的情景相符。

  3、唐朝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诗句的理解。《全唐诗》卷三百五十五刘禹锡(772~842)《游桃源一百韵》:“渊明著前志,子骥思远蹠。寂寂无何乡,密尔天地隔。金行太元岁,渔者偶探赜。寻花得幽踪,窥洞穿暗隙。依微闻鸡犬,豁达值阡陌。居人互将迎,笑语如平昔。广乐虽交奏,海禽心不怿。挥手一来归,故溪无处觅。”这首诗标题中的桃源不能理解为今日的桃源县,因为当时还没有桃源县。桃源县的设立起始于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系从武陵县析出。该文的写作早于桃源县的设立近200年。诗中“窥洞穿暗隙”提到的“洞”,完全可以理解为“神仙洞”。

  四、现代与当代著名专家的观点

  1、陈寅恪的结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陈寅恪(1890~1969) 于1936年发表的《桃花源记旁证》一文认为,“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他在文中得出的结论之一是:“桃花源记寓意之部分乃牵连混合刘驎之入衡山采药故事,并点缀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语所作成。”“陶渊明之作桃花源记,殆取桃花源事与刘驎之二事牵连混合为一”(《桃花源记旁证》,《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88-200页)。既然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取自刘子骥到衡山采药的故事,那么我们认为衡山作为桃花源的原型地也就顺理成章了。

  2、范子烨的观点。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著有很多与陶渊明相关著作的范子烨在《<桃花源记>中的“渔人”是谁》一文中,认为《桃花源记》的“渔人”即是刘子骥。范子烨说:《桃花源记》的“渔人”形象既负载着我国古典文学的“渔人”描写传统,也有其历史人物的原型。就传统而言,他是虚的;就原型而言,他是实的。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正是《桃花源记》叙事艺术的主要特点。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和《搜神后记》中有意无意地暗示刘驎之就是“渔人”的原型。按照范子烨的观点:刘子骥即是那捕鱼为业的人,而《晋书》及《搜神后记》又只是记载刘子骥来过衡山,那么桃花源原型地自然在衡山了。

  五、对于有关疑惑的解释

  现在一些人拿《桃花源记》原文的描述与神仙洞的现状进行对照,发现有些细节的差距,因而觉得疑惑。我们抛除文学作品忠于原型、高于原型的特点不说,权且把《桃花源记》完全视为据实记述的作品。现对于一些细节的差距作出解释:

  1、桃花源是晋代武陵(今常德)捕鱼人发现的,怎么会远在衡山?我们认为:桃花源如果不是陶渊明编造的话,真实所在地肯定不在常德市附近,或者说不是那个武陵捕鱼人经常活动地附近,否则,那个捕鱼人不可能详细作了记号后,再来时却仍然找不到地方,南阳刘子骥也不会寻找一生,至死都找寻不到。桃花源只能是古武陵郡偏远地区或者与武陵郡相邻的周边地区。晋代的衡山县属于衡阳郡。桃花港流域位于衡山县北部、衡阳郡西北。其东北方向紧挨长沙郡,西北方向靠近武陵郡,正符合这一地理位置特点。

  2、神仙洞一带现在的桃树很少,没有看到桃林,怎么解释?古时情况还不得而知。即使当时遍地桃树,但至今已经约1600年,任何一株桃树都不可能有如此长的生长寿命。几十年里前大炼钢铁、搞大集体时,山上树木、楠竹被砍伐殆尽。加之,当地生长的桃树为花艳桃小的毛桃,近年来,其没有经济效益,当地人早已没有再栽种和保护了。

  3、捕鱼人往返桃花源是划船的,今日桃花港已经不能通船,如何解释?当地年纪稍长的村民都反应,衡山县桃花港在解放前是可以放排、通船的,到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才不能通船。据明朝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编修的《衡山县志》记载,那时全县(含今衡山县、衡东县、南岳区)人口只有3万多人,500多年后的今天,这里人口已经超过120万,是明朝弘治年间的40倍。大幅增加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使得植被破坏,水流量减少。据公元1994年岳麓书社版《衡山县志》记载,衡山县白果镇(桃花港汇入涓水处)公元1959年以前还是通商船的,此后由于水流量减少等原因才停航。所以,1600年前的东晋时期,捕鱼人(刘駖之)驾小船溯桃花港而上,至桃花港源头(衡山主峰祝融峰北边)的丛山之中采药,偶遇神奇的桃花源,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4、神仙洞出入口远不止“才通人”那么窄,神仙洞溪流出口离桃花港干流有点远,如何解释?这主要是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地形与河流状况发生变化。千百年来,河流的沉积作用、冲刷作用,河水流量变化,河道变更,河流不断沉积,地面不断抬高,再加上人类活动的作用,如修建公路、兴修水利、建筑房屋、修筑梯田等人为因素,造成了地形、地势的改变。1600多年前的桃花港干流是更加靠近神仙洞出入口处的,从神仙洞流出的小溪,过去的水量比现在大得多,当时应该是就近流向桃花港干流,现在流向了桃花港的一条支流,就近与桃花港干流只有小沟相连。当年的捕鱼人既有可能从桃花港干流缘溪而上,也有可能从桃花港支流缘溪而上。

  六、其它说明

  现在有的同志在认同神仙洞为桃花源原型地的同时,提出桃花源原型地是否可以进一步扩展。具体来讲,可以向外和向上扩展,向外可以包括整个望峰冲,甚至整个桃花港流域,向上则包括从神仙洞至祝融峰北侧桃花港上游水系内全部山间平地。我们认为这也未尝不可。因为神仙洞外整个望峰冲都被群山包围,位于桃花港上游,望峰乡之下的桃花港下游也是山地、丘陵较多,又有桃花港贯穿,视为大桃花源也说得过去;神仙洞向祝融峰延伸地区,山脉相连,水系相通,有桃花港支流经过,视为桃花源的一部分也能为被人所接受。但认定这些区域,至少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属于桃花港水系,区域内有桃花港干流或支流通过;

  2、从桃花港或其支流进入该区域应有小口;

  3、区域四周被山峦包围,地形较为封闭,对外联系受到阻碍;

  4、区域内土地平整、开阔,有一定数量的村民居住,村民过着恬淡的农耕、田园生活。

  七、建议

  1、尽量恢复原貌,抓紧调拨苗木,栽种桃树、菊花,恢复神仙洞出水口与桃花港干流原来连接状况。

  2、保护神仙洞及桃花港流域的原生态,封山育林,严禁大批砍伐竹木,避免工业污染,消除白色污染。

  3、加强宣传、推介,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前来实地考察,举办桃花源学术会议,提高神仙洞作为桃花源原型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搞好神仙洞及其周边地区发展规划,争取上级支持,整合县内农、林、水、交通、国土、规划等各相关部门的力量,建设必要基础设施,打造一个规划合理、风景独特、富有神奇色彩的旅游生态区域。

  5、发展“农家乐”,增加餐饮、住宿接待能力,举办“桃花节”、“菊花节”,吸引各地游客来访,让优美、独特的田园风光为社会共享。

  6、以神仙洞桃花源为龙头,综合利用、开发当地传统宗教、山水、民间传说、典故资源,高质量、高档次发展祝融峰后整个后山地区旅游业,实现与南岳旅游对接,使其成为大衡山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熊仲荣简介

  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曾在湖南省衡山县人大、县委党校、县老干局任职,现任湖南省衡山县史志办主任。有多篇文章在《法制日报》、《家庭导报》、《中国人大》、《人民代表报》、《老年人》等报刊、杂志发表,多篇报道、论文获国家级、省级表彰、奖励。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

来源:中国文物网

作者:熊仲荣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