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群 众 文 化
2012-04-12 10:46:22 字号:

  【文化设施】

  1978年,在城关人民东路湘江河边新建衡山电影院,共1200平方米,铁架胶合板座位1509个,其中楼座492个,地座1017个。

  1983年,在人民西路征地拆迁,破土动工兴建衡山剧院。历经4年的艰苦努力,至1987年年底竣工。1988年元月1日,请湖南省花鼓戏剧团进行首场演出,连演3天,正式投入使用。县剧院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分地座、楼座两个部分,共有翻板座椅1227个,总投资160余万元。

  1988年,县政府行文将各乡镇大礼堂划归文化站所有,作为各乡镇的影剧院。为此,省演出公司邀请县长宾新华参加中南片6省区演出工作会议并作大会发言。此后,全县各乡镇陆续改建原有大礼堂为简易影剧院,共计29所,均可放映电影和接待演出团体。

  1989年开始,在开云中路建造文化综合楼,历时两年,陆续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一座包括小剧场、舞厅、专业用房、办公用房在内的共2300平方米的多功能文化综合楼。

  1992年,为使县城两路口一带人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县电影公司以98万元购进县人民法院在人民路的审判庭,再投资10余万元改建成人民路电影院。

  2003年12月,在先农花园侧面破土动工兴建图书馆大楼。至2005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全馆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811平方米,总投资198万元,共分四层,呈书页型展开,内设公共阅览室、少儿阅览室、外借室、书库、多媒体辅导室等。

  至2005年,全县文化设施固定资产达5000余万元。

  【文艺活动】

  1、“衡山之春”活动

  1984年, 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让县人过一个健康、向上、祥和的春节,县文化部门根据省、市精神和县委、县政府安排,组织开展第一届“衡山之春”活动,先后举办文艺晚会,舞龙、耍狮等文化活动8场次,参与人员愈万。1987年举办第四届“衡山之春”活动,除组织龙狮、戏曲等传统文艺活动外,重点组织全县性的歌咏比赛,演出者有全县各机关单位干部职工1000余人,参与者5000余人。1989年举办第六届“衡山之春”活动,主要活动有首届中老年演唱大赛、农民职工歌咏赛、家庭文艺大奖赛。每次活动参加者有600~1000人。其中家庭文艺大奖赛选拔出来的杨树春家庭文艺表演在衡阳市家庭文艺大奖赛中获一等奖。1991年,组织第七届“衡山之春”活动,从各学校、机关、幼儿园选拔戏剧、曲艺、歌舞、声乐、器乐等22个类别的节目60多个,登台演出的人员达400百余人。1992年,举办第八届“衡山之春”活动,从元月11日到2月中旬,每周都安排一个主题活动,活动形式有游艺兑奖、农村管乐队比赛、龙狮比赛、“爱我矿山,爱我乡土”文艺晚会、家庭文艺比赛、书法、绘画、摄影展览等。其中的香火龙表演被选拔参加衡阳市“两会”开幕式表演和元霄节舞龙大赛,获最佳表演奖。此后,因衡阳市的“衡阳之春”活动停办,衡山县的“衡山之春”活动亦随之终止。但此项活动群众反响较大。据统计,从1984~1992年,全县连续举办“衡山之春”活动8届,参与活动者20余万人次。县委、县政府投入财力近5万元,县委县政府领导发表春节祝词,与民同乐,深受群众欢迎。

  2、纪念性文艺活动

  1988年,在县纪念馆举办“改革开放十周年成果展览”,全县机关单位学校团体10000余人前往观看。同时,举办“形势教育板报一条街”活动,各单位联系本单位实际,运用文字图表制造板报40余块。

  199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在县大礼堂(体育馆)举行“朵朵葵花向太阳”合唱比赛,县城各机关单位组成方阵参加比赛,演唱者愈千人。同时在县纪念馆举办“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大型图片展览,展出图片400余幅,参观人数1万余人,在县剧院举办“党旗在我心中”演讲比赛,参加活动人员达1000余人。

  1994年9月28日,为庆祝县经济开发区的开云商城隆重开业,组织包括皮影戏、花鼓戏、时装表演、大型演唱会、焰火晚会等20多台文艺演出活动,著名歌唱家李谷一登台献艺。

  1995年8月,举办纪念抗日战争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征文比赛、图片展览、革命歌曲合唱比赛和挂国旗、戴国徽活动。其中的图片展览深入全县各乡镇巡回展出,观众达20万人次。发放国徽2万多枚,国旗500多面。

  1997年元旦和春节,举办大型春节联欢晚会、龙狮闹新春表演赛、百扇迎春群众秧歌舞蹈赛、农民书画摄影作品展、春节电影新片汇映月和“衡山大地走红文化一条街”等十大活动,参与群众10万人次。5月至7月,开展“迎接香港回归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月”活动,先后组织大型迎回归歌舞晚会、香港形势报告会、书画展览、香港回归图片巡回展览、知识竞赛、回归笔会、回归诗集、歌咏比赛、诗歌朗诵、万盆鲜花迎回归等24项活动,发放香港回归资料5万套(张),参与活动群众3万余人次,观看活动群众30多万人次。

  1998年1~2月,开展书法、美术、摄影展览、文艺晚会、龙狮表演、舞会板报一条街等活动。

  2000年,开展“五下乡”活动,县直13个单位派出240多名工作人员,发送科技资料2万多份,科技书籍1000余册,优惠销售科普图书2000余册。送电影下乡1000多场次,戏曲下乡近300场,县城人民中路建成科普宣传一条街,竖起40多个不锈钢科普宣传橱窗。县城组织“迎接新千年”大型文艺晚会、衡山、衡东、南岳、两县一区“三桥”杯卡拉OK大赛、龙舟赛、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等活动。

  2004年1月,举办“迎春文化之夜”系列活动,庆祝新春佳节。7月,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和建党83周年,邀请湖北青年歌舞剧团在县剧院举行《邓小平颂》大型歌舞晚会。同月,在新桥镇、马迹镇、东湖镇、贯塘乡、江东乡联合举办首届“田园欢歌”文艺下乡活动。

  2005年,为纪念毛泽建烈士诞辰100周年,举办毛泽建烈士生平事迹展览、文艺晚会、焰火晚会等活动,省武警文工团与海政文工团的衡山籍女高音歌唱演员易妙英联袂演出;参与活动者愈万人。

  3、文艺队伍培训

  1983年,县文化馆举办全县花鼓戏技艺培训班,主要讲授花鼓戏沿革、程式、四功、五法、手拉、脚步、桩子功、武八式等课程。通过培训,共选送9名学员进入县花鼓戏剧团。

  1987年5月,县文化馆在祝融乡举办为期20天的花鼓戏“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演员培训班,参加者30余人,由县内著名花鼓戏演员康立奇开班授课。

  1987年7月,成立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衡阳分校衡山函授站,学制三年,分书法、绘画两个专业,由县文化馆美术专干欧阳斌负责日常工作,不定期授课,共有学员70人,经考试合格,有53人由北京总校发给毕业证书。

  1988年8月,县文化局和县花鼓戏剧团与衡阳市戏校(现衡阳市艺校)联合在衡山、衡东、湘潭等地招生,主要为衡山县花鼓戏剧团对口定点培训花鼓戏演员,共选拔录取20名学员,在衡阳市戏校学习三年,毕业后颁发中专文凭,属干部编制,县花鼓戏剧团派出一名演员跟班辅导,县财政根据县长王俊杰的指示,共拿出10000元补助学生生活费开支。该班学员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绝大多数回到县花鼓剧团工作,成为单位的骨干演员,解决了县剧团演员青黄不接的问题。其中的易妙英以后又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深造,毕业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政歌舞团演员,是全国小有名气的民族唱法歌手。

  1981年到2005年,县文化局、文化馆先后举办10余次包括文学、戏剧、曲艺、音乐、美术等创作班,30多次文艺人才、技艺培训班,还举办多次文化辅导员业务培训班,共计培训各类文艺人才2532人。

来源: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