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 构】
1978年,衡山县革命委员会农业局内设畜牧兽医工作站、畜禽动物疫病防检站、水产工作站、渔政监督管理站。1987年4月,上述四站从农业局分离,成立衡山县畜牧水产总站,属局级事业单位,定编45人。内设办公室、人事股、科技股、计财股,下辖畜牧水产服务中心。1994年10月,更名畜牧水产局,内设股室未变,下辖疫检联站和乡镇畜牧站18个。2005年,内设办公室、人事股计财股、科技股,下辖畜牧站、水产站、畜禽防疫检疫站、渔政管理站、畜禽良种场、畜牧水产技术服务中心及18个乡镇畜牧水产站、动物防疫站。局机关及二级机构39人,乡镇站132人,其中,高、中级职称20人。
【畜 牧】
一、家畜饲养
(一)瘦肉型猪
20世纪70年代,县内生猪由传统肥壮型向瘦肉型方向发展。县畜牧部门逐步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新技术,培养杂交瘦肉型优良品种。1979年,全县50%以上社(镇)达到一亩耕地一头猪的指标。1982年,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饲养瘦肉型猪积极性,养猪专业户大量涌现。1983年,全县户均出栏猪1.99头。此后,全县生猪人工授精点由6个增加到10个。1986年,师古乡八里村谭兴华兴办良种猪场。1987年,衡山县被湖南省定为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同年,省、市投资兴建畜禽良种场,生产二元、三元杂交猪8.77万头。全县三元杂交和二元杂交瘦肉型商品猪占饲养总量的93.4%,户均达2.2头,其中,师古乡户均7.4头;全县养猪大户47户。1990年,全县生猪饲养量45.35万头,户均2.95头。其中,农户98%饲养瘦肉型商品猪,外销量居全省第二位,系衡阳市生猪高产县,被省农业厅、财政厅评为瘦肉型商品猪建设先进县。同年12月和次年5月,衡山县分获国家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建设先进集体、湖南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先进县称号。此后,衡山瘦肉型商品猪享誉广州各大屠场,销价优于其它市、县商品猪。1991年,全县瘦肉型商品猪外销量居全市之首。因配合饲料普及,价格走俏,规模养殖业在县内兴起。1995年12月,蒋盛斌、肖春林、李宝田、陈锦凯、周伯凯等研究的衡山县瘦肉型商品猪配套饲养推广技术获省农业丰收二等奖,为县内规模养殖解决了技术难题。1996年,在衡阳市生猪规模养殖乡镇评比活动中,岭坡乡获市规模养殖“明星”乡称号。全县大力发展外血良种猪生产,实行杜·长×大三元杂交组合,“两头黑”品种逐渐被淘汰。1995~1996年,贯塘供销社兴办外血良种猪场。1996~1997年9月,因瘦肉型商品猪收购价格攀升,全县良种母猪调购与规模饲养均掀高潮。1998年,全县各类规模养殖村80个,岭坡、师古、萱洲为规模养殖乡镇。尔后,受市场供求矛盾与价格因素影响,养猪效益严重下降,部分养猪户亏损严重,大部分规模养猪户歇业,全县生猪生产步入低谷。2000年,全县生猪饲养、出栏数为74.98万头、53.28万头,分别比上年下降0.6%和2.6%。
2001年始,生猪价格回升,生猪饲养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全县形成以萱洲、开云、师古、长青、白果、新桥、贯塘、岭坡、贺家、永和等乡镇为主的生猪生产基地。
2005年,全县瘦肉型猪出栏55万头,较上年增长5.8%;肉类总产量5.13万吨,较上年增长9%。
(二)其它家畜
1978年,县内其它家畜主要有牛、羊、狗、猫、兔等。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逐步推广,牛由役用演变为役、肉兼用。品种以本地黄牛为主,本地水牛及其与滨湖水牛杂交种约占1/3,年饲养量1.2万头左右。此后,先后引进马头羊、武陵羊、奶山羊、浏阳黑山羊、南江黄羊等品种,促进了山羊生产的发展。1982~1983年,因国际市场兔毛行情好,全县出现养兔热潮,年存笼兔2.79万只,并涌现重点户218户。后因兔毛质次滞销,存栏数锐减。1990年代初,全县用药灭鼠人数渐少,家猫逐年增多。1995年,县农科所建养兔场。1995~1998年,开云镇饲养奶牛5~7头,为县城居民提供鲜牛奶。
2001年,贺家乡依田村建医用实验兔场,经济效益良好。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狗肉者逐年增多,家犬饲养量攀升。2002年,全县家犬存栏2万只,并出现了养犬专业户。2004年,望峰乡养奶牛1头,为当地富裕家庭提供鲜奶。2005年,新桥镇养奶牛1头,挤鲜奶供应市场。同年,江东乡发展养兔业,存栏0.5万只。
2005年末,全县牛饲养量为1.4万头;奶牛拥有量10余头,头均年产鲜奶500公斤左右;山羊饲养量3.24万只,其中出栏1.91万只,50只以上养羊户245户;出栏兔0.8万只,存栏兔0.65万只;家犬存栏3万余只。
二、家禽饲养
(一)衡山黄鸡
1979年,全县大力发展湘黄鸡生产,并以糖铺、萱洲、贺家、新场市等公社为产品基地,年存笼39万羽。1981年,湖南省定衡山为湘黄鸡出口基地县,又在衡山召开湘黄鸡杂交成果鉴定会,将衡山湘黄鸡列为全省家禽优良品种之一,全县湘黄鸡生产迅速发展。1982年末,存笼数达51.5万羽。此后,随着孵化新技术的推广,家庭孵化场的兴办,拥现了养鸡重点户200余户,湘黄鸡生产出现了新的发展。1990年,全县湘黄鸡存笼80余万羽,出笼60余万羽。
1990年代,湘黄鸡以其毛黄、嘴黄、脚黄、肉质细嫩、骨酥皮脆、清香可口、味美甘甜,富含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成份等特点,而享誉羊城、香港、澳门等市场,销价稳居同类产品之首,并逐渐成为农村致富、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带动了商品鸡营销,饲料、兽药生产与经营,鸡苗孵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1997年,全县规模养鸡户0.282万户,出笼商品鸡226.5万羽,其中,湘黄鸡逾90%。次年,全县出笼湘黄鸡400万羽。1995~1999年,蒋盛斌、李宝田、陈锦凯、周贤秀、赵应龙等研究的衡山县湘黄鸡配套推广技术,分别获衡阳市、湖南省农业丰收二等奖,为全县湘黄鸡生产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进入21世纪,县委、县政府对养殖业高度重视,除将湘黄鸡注册为“衡山黄鸡”外,还先后制订《衡山黄鸡提纯复壮实施方案》、《衡山黄鸡规模饲养实施方案》,将衡山黄鸡生产当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2002年,全县出笼衡山黄鸡1000余万羽,产值近2亿元,养殖营销获利8000余万元。其中,长江镇麻塘村杨铁宁出笼10万羽。是年,在全县的养鸡热潮中,涌现了长江镇的麻塘、霞流冲、新源、柘塘、新泉,萱洲镇的天水、田家、沿江、堰江,马迹镇的杉山、长岭、牌楼,长青乡的晓岚、荆州,白果镇的桐梓,开云镇的环溪等规模养鸡村。同年,衡山天水鸡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实施“公司十农户十市场”模式,采用鸡苗、饲料、兽药供应、技术服务、收购一条龙,年销售量1亿余元,有力地促进了衡山黄鸡养殖的大力发展。2003年,禽流感疫情流行,影响家禽价格,部分规模养鸡户因严重亏损而歇业,衡山黄鸡饲养受到部分影响。次年,大部分养鸡户按市场行情及时调整生产布局,规模养鸡生产稳定发展。2005年8月,衡山湘旗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实施衡山黄鸡冰鲜产品等配套开发,填补省内冰鲜鸡产品加工空白,并列入国家星火项目计划。2003~2005年,衡山黄鸡出笼量为1100~1500万羽,年存笼量逾300万羽,先后建立了马迹、长青、萱洲、长江4个衡山黄鸡保种区,专业户种鸡场8个。2004~2005年,衡山天水鸡业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衡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05年末,以萱洲、开云、长江、长青、新桥、永和、贺家、师古、马迹、福田铺、店门等乡镇为主的衡山黄鸡生产基地形成,标志着衡山黄鸡的规模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二)其它家禽
1978年后,养鸭户逐年增多。1983年,全县重点养鸭户550户,养鸭8.5万羽。1985年,全县孵化麻鸭6.5万羽,养鸭专业户、重点户分别为4户和960户,存笼鸭10余万羽。随后,引进北京鸭0.2万羽试养。因北京鸭体大耗粮多,经济效益低,于1988年后基本淘汰。1990年,全县存笼鸭为3.01万羽。
1990年代,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鸭蛋逐渐成为绿色环保食品,因其具有沥湿功效,市场需求增大,全县养鸭业迅速发展。90年代中期,因肉鸽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全县掀起养鸽热潮。涌现规模饲养户17户,饲养肉鸽0.3万余对,年供商品鸽近2万只。后因产销不畅,养鸽业急剧下降。
2000年,全县出笼商品鸭21万羽,存笼20万羽,鸭蛋产量0.25万吨。此后,全县养鸽业因需求增大而重新升温。衡山兴旺鸽业公司实行种鸽供应、商品鸽营销一条龙服务,全县涌现养鸽农户50户,年出笼商品鸽13~15万羽,除供应县内市场外,还销往株洲、衡阳、长沙、广州等地。2005年,全县出笼商品鸭35万羽,鸭蛋产量0.4万吨。2003~2005年,萱洲、长江等乡镇先后引进肉用品种番鸭,饲养2~3月后,羽均获利3~5元。饲养户每批次养鸭500~2000羽左右,年饲养2~3批,户年均获利1万余元。
至2005年末,其它家禽除鸭、鸽外,还有艾维茵、AA鸡、广西黄鸡、乌毛鸡、罗斯鸡、伊沙26、星杂288等品种鸡,少数农户尚喂土种鹅。
三、特种养殖
1978年后,县内特种养殖开始起步。1982~1983年,县城出现鹌鹑专业饲养户3家,全县鹌鹑数量4~5万只,产蛋数万斤供应市场。后因疫病难治,饲养效益低而淘汰。1980年代末,因野鸡营养价值高,饲养人数逐年增多。野鸡年饲养量在1.3~1.4万只之间,年出笼量1万只左右。1990年代初、中期,县内部分地区先后引进海狸鼠、梅花鹿等品种。因不法商高价出售种苗后立即“人间蒸发”,故未成功。
2001年,因鸿雁、朗德鹅、布朗鹅极具营养、经济价值,全县先后引进世界著名良种进行养殖。2003年,县内梅花鹿尚存182只。2001~2005年,鸿雁每羽销价为160~250元,年饲养量0.23万羽,出笼0.11万羽;朗德鹅、布朗鹅每羽销价为85~160元,年饲养量分别为200羽左右。2003~2005年,衡山电力局职工陈新福在县农科所实行野鸭~鱼生态养殖,饲养野鸭0.2万余羽,并配以休闲渔业服务,年纯收入5万元左右。2005年末,全县野鸡规模饲养户达19户。
四、疫病防治
1978年,衡山县率先在全省进行牲畜免疫程序改革,危害畜禽主要传染病基本被控制。次年,建立畜禽疫病防检站,并兴建兽药厂,为畜禽治疗提供药物。随后,湖南省仔猪窝边免疫注射在全县试验并推广,效果良好。1980年代初,县畜牧部门将编印的畜禽防治、饲料配方小资料发放农户,普及饲养技术与防疫知识。此后,先后推行牲畜包防疫、包阉割责任制,开展畜禽疫病防检,让防疫、检疫有机结合,猪死亡率低于1%。1987~1990年,衡山县的畜禽疫病防检工作获省先进单位称号,居衡阳市榜首。1994年,包厚志、赵铁明等研制的“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1995年,县畜牧主管部门贯彻国家《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在以预防为主的基础上,依法对农户的畜、禽实行强制免疫,使春秋两季大面积防疫注射与平时窝边注射、市场注射有机结合。此期,全县收购生猪受检率95%,合格率达100%。1996年,陈锦凯研究的牲畜口蹄疫综合防治技术,因疗效显著获国家农业部全国农技渔业丰收一等奖。此后,在“谁受益谁出钱”的政策下,生畜防疫或由乡镇兽医入户打针,或由饲养户购苗注射;畜禽疫病治疗、阉割等业务,以乡镇畜牧水产站为主,疑难病例由畜牧水产局诊断、化验。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颁布,全县依法行使防疫、检疫权。
2003年,师古、长江、萱洲等乡镇先后出现禽流感疫点,畜牧部门立即组织力量对疫点周围可疑病鸡进行无害化处理,为周边地区和全县家禽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县长签发封锁令,分别在师古、两路口设立检查、消毒站,昼夜为过往车辆检查、消毒。县畜牧水产局设专用电话,24小时值班,发现可疑病例,立即赴现场处理。2004年,东湖、师古、白果、岭坡等乡镇先后发生生猪口蹄疫病,县畜牧部门对400余头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疫情予以控制。此后,县委、县政府根据国家颁发的《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条例》,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畜牧部门承担技术责任的防预机制并与各乡镇建立岗位考核责任制,对重大动物疫病施行强制免疫。2005年,各乡镇动物防疫站建立,全县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及其产品检疫检验工作得到落实。
【水 产】
一、鱼类与养殖
(一)育苗与品种
1、育苗
1978年,全县有鱼苗鱼种场7个,年育鱼苗3700万尾,培养鱼种750万尾。1984年,人工繁殖鱼苗7675万尾,创历史最高纪录。次年,白果、江东、贯塘、贯底等乡镇兴建个体苗种场4个。1990年,全县人工繁殖鱼苗5890万尾,育出鱼种2340万尾。此后,部分渔民外购鱼苗,因成活率低,经济效益差,严重影响县内水产业的发展。1995年,为解决鱼苗鱼种供求矛盾,县畜牧水产局在螺头山水库兴建水产良种场,总面积35亩,1997年竣工。当年调进长江原种亲鱼6个品种800余组,计工程鲫0.8万尾,刁子鱼40万尾。1998~1999年,为解决湘江鱼苗资源不足现状,人工投放鱼苗50万尾。
2002~2005年,白果、江东、新桥等乡镇个体鱼苗鱼种场年生产能力1亿尾,实际年产鳙、草、鲢、刁子、鳊、青鱼苗5000万尾。贺家依田、开云八里、沙泉种福、永和花岭、白果桐梓、长青枚木等6个育种村,年供夏花3000万尾,春秋片各1000万尾。
2、品种
1979年,在渔业资源普查中,全县传统养殖品种为草鱼、鲢鱼、鲫鱼、鳊鱼、鲴鱼、鳙鱼、青鱼等,引进品种有罗非鱼、刁子鱼、杂交鲤、工程鲫、胡子鲶等。1983年,因刁子鱼个体小,产量高且不占水体,县内开始大量引进。1984年,从哈尔滨引种虹鳟鱼0.5万尾投入九观桥水库作驯化试养研究。1985年初,引进热带鱼类罗非鱼0.1万尾投入福田铺乡温泉中越冬成功。同年,县农业局畜牧专业技术人员邹明生、谢志凡、李铁生、李恪西共同研究的罗非鱼越冬繁育技术获衡阳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1985年,全县引进刁子鱼幼苗9000万尾,白果、贯底等乡镇个体苗种场亦能人工繁育。1986年,调进虹鳟鱼卵2万枚到九观桥水库孵化喜获成功。1987年,九观桥水库虹鳟鱼试养获得成功,实现“北鱼南养”新突破。同年,引进三寸胡子鲶4万尾进入开云镇清凉村试养成功。此后,刁子鱼养殖先后推广到开云、长江、沙泉、白果、长青、江东、贯塘、新桥、东湖等乡镇。1988年,虹鳟鱼引进项目通过省科委评估、验收。1984~1988年,邹明生、谢志凡、李恪西等共同研究的虹鳟鱼驯养和人工繁育技术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市科技成果一等奖。1985~1990年,罗非鱼在开云、师古、福田铺、长江等乡镇推广,养殖面积0.1万余亩。1991年,工程鲫问世替代了该品种,罗非鱼养殖历史结束。1995年,全县养殖面积3.5万亩,产鲜鱼0.6万吨。1999年底,因虹鳟鱼主要研究人员岗位异动,饲养人员病逝,项目经费困难,项目研究终止。此后,开云、白果、萱洲等乡镇农民大量引进工程鲫、芙蓉鲤等品种,形成规模养殖业,水面分别为0.8万亩和0.3万亩。
2005年,全县刁子鱼养殖水面2万亩,胡子鲶养殖水面0.5万亩,全县水产品产量1.11万吨。
(二)养殖方式
1、池塘养鱼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池塘逐渐为农户承包,养鱼积极性空前高涨。1987年,全县池塘养鱼面积1. 9万亩,总产0.257万吨;亩产过150公斤的乡镇4个,其中,城关镇亩产达201.7公斤。是年,全县涌现养鱼专业户、重点户分别为69个和404个,亩产分别为288.6公斤和133公斤。1990年,全县池塘养鱼水面1.95万亩,共产鲜鱼0.31万吨。
1991年后,随着外来新品种的不断引进,全县养殖面积逐年扩大,鲜鱼产量逐步提高。进入21世纪,人民生活注重营养多样化,对鱼的选择更加多样化。按照市场需求,池塘养殖逐步实行多品种合理搭配混养,轮捕轮放,提高鲜鱼出塘率。部分池塘实行鱼~猪、鱼~禽配套生态养殖,效果良好。
2005年,全县池塘养鱼水面3万余亩,产鲜鱼0.6万余吨。
2、水库养鱼
1979年,全县水库可养鱼面积0.64万亩。次年,水库养鱼面积0.6万余亩,亩均产鱼7.5公斤。随后,产量逐年提高。1990年,全县水库养鱼水面0.64万亩,亩均产鱼23公斤。其中,石牌水库产鱼2.5吨,亩产达32.5公斤。1991~1997年,全县90%的中、小型水库采用鱼~猪~禽三养配套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新桥水库兴建年产生猪0.1万头猪场1座,年放养3~5万元各类品种大规格鱼苗,实施灯光捕捞方式,年鲜鱼产值20余万元。
2005年,大源渡库区黄泥港、沙元港进行鱼~鸭~蚌(蛛)立体养殖开发,共计水面0.07万亩。同年,全县水库养鱼面积0.63万亩,产鲜鱼70.75吨,亩均22.5公斤。
3、稻田养鱼
1978年,全县少数农户用稻田培养鱼种,但规模不大。随着责任制的推行,稻田养鱼逐年增多,1982年为50亩,1984年达0.36万亩。1978~1987年,县境推行系沟式稻田养鱼,推广面积达1.2万亩。1982~1987年,稻、鱼、萍立体生态养鱼模式在县农科所试点示范成功,面积0.03万亩。同期,邹明生、谢志凡、吴所生共同研究的稻、萍、鱼共生生态农业技术获省丰收成果二等奖,有力地推动了县内稻田养鱼业的发展。1990年,全县稻田养鱼面积0.402万亩,育鱼种0.282万亩,鲜鱼、鱼种分别为450吨和150万尾。1988~1995年,年均推广应用面积0.5万亩。1997年后,随着农村大批劳动力向外转移,稻田养鱼面积逐年减少。2005年,全县稻田养鱼面积不足400亩,鲜鱼产量2.5吨。
4、网箱养鱼
1989年,在湘江萱洲河段,置养鱼网箱5口作试验,获得好收益,此系县内网箱养鱼之始。次年,全县成立网箱养鱼领导小组。在湘江和有条件的水库置网箱45口,养殖面积1.94亩,产商品鱼129.4吨,育鱼种34.67万尾。同年,萱洲乡渔业队刘铁铮成鱼网箱1口产鱼0.75吨,得净值2485.18元,为省内高产箱。此后,养鱼网箱逐年增多。1990~1992年,全县大力推广网箱养鱼新技术,产量、效益同步提高。1997年,县境湘江水域有下水网箱0.2万口。同年,观湘洲周铁峰一口网箱产鱼1.67吨,获纯利6167元。
进入21世纪,因湘江段湘华化工厂、氮肥厂污染源问题未彻底解决,加上偷窃现象时有发生,网箱投放者经济利益无法保障,故网箱养鱼数目逐年减少。2005年末,全县养鱼网箱不足30口,鲜鱼产量20吨。
二、其它水产养殖
(一)鳖养殖
1988年,贺家、江东等乡开始进行人工养鳖。其中,贺家乡依田村有生产水面5亩,养鳖1200尾。随后,全县养鳖面积达50亩,育幼鳖10万尾,产商品鳖5万尾,市场价高峰时每公斤达560元。因经济效益好,全县形成产卵、孵化、养殖、销售一条龙。1996年,鳖的市场价格降至每公斤100~140元。加之养殖时间长,技术性强难以掌握,全县规模养殖场关闭,贺家、江东等地养鳖户先后停业。尔后,县内所需鳖均从外地购入。
(二)鳝鱼泥鳅养殖
1985年前,鳝鱼、泥鳅系全县稻田及水域常见野生水产品。此后,随着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资源逐年减少。因市场需求逐渐增大,永和、江东、长江等乡镇部分村民开始人工养殖。至2005年,养殖为零敲碎打,未形成规模,市场价每公斤8~12元。
(三)螺蚌养殖
1978~1985年,池塘、自然河港等水域随时可见小螺与蚌。此后,因农药、化肥的普遍施用,餐桌需求量的逐渐增加,螺蚌日渐减少。2004年,新源牧业公司开始立体养殖珍珠蚌。外商先后在萱洲、贺家、永和等乡镇承包池塘、库叉从事河蚌养殖,主要用于产珍珠。
三、鱼病防治
1978~1983年,全县养鱼仍处于“人放天养”模式,密度不大,疾病很少出现,多用“土法”治疗,此期人称“土法防治鱼病期”。1985~1989年,全县实行春片鱼种市场强制免疫制。凡在市场出售的草鱼春片种,一律注射草鱼出血病疫苗,凭“免疫证”方可出售。此举降低了草鱼“三病”的发生,其技术普遍推广。1984~1992年,草鱼出血病、肠炎病、脱鳞病、烂鳃病在全县高发流行。先后采用敌百虫、甲胺磷、井冈霉素、漂白粉、生石灰等预防与治疗,效果明显。人称此期为“农药防治鱼病期”。1989~1994年,县兽药厂研发出中草药“草鱼三病散”投放市场,广大养鱼户亦自采中草药原药及时定量投喂,从而有效控制鱼病的发生与蔓延。鱼户称之为“中草药防治鱼病期”。
1992~1994年, “氯刹灵”化学制剂由试验到成功,再到全面推广,一举成为衡山、衡东地区防治鱼病首选药物。1992~2005,先后推广二氧化氯、亿氯、双季胺盐络合碘、聚维酮碘、杀虫王中王、菌虫双杀、鱼毒灵、出血停、克血威、双氯代英、氟苯尼考等系列鱼药10个品系,上百个品种。至此,全县草鱼四大病、鲢鱼出血病以及其它鱼类寄生虫病的暴发、流行得到有效控制。全县进入“中西药防治鱼病时期”。
四、渔政管理
1983年,全县有渔政管理干部3人,木质渔政执法船1艘。1984年,对沙头乡因炸鱼而严重破坏水产资源的3人,由政法部门追究了刑事责任。1987年,县渔政监督管理站成立,定编7人。1983~1987年,全县渔政管理工作主要是建立健全渔业捕捞许可证制度,对湘江炸鱼,围网捕鱼等非法行为进行打击。1985~1987年12月,衡阳市渔政站集合各县力量,将湘江渔政实行统一管理。1988年初,市渔政站将湘江渔政管理权下放到各县。同年下半年后,电瓶电鱼、大功率发电机电鱼开始在湘江衡山段出现并形成蔓延之势。坚决打击电力捕鱼,有效保护湘江渔业资源已成为渔政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1989年,严肃处理新场市乡狮球村吴某炸鱼案,罚款0.5万元。1991年,对长年在湘江炸鱼且影响恶劣的3人进行严肃查处。此后,湘江电鱼案明显减少。
进入21世纪,湘江电力捕鱼形成团伙,打击力度进一步加大。2003年,打击了大源渡河套湾8船电鱼团体。2004年,摧垮了观湘6船电鱼小集团。2005年,将毛泽建码头4船电鱼伙伴一窝端,从重处理10余条小划船炸鱼案。
至2005年末,全县全面实现了捕捞许可证制度,办证率100%,抓获炸鱼、电鱼案件0.1万余起,处理渔业违法人员0.2万余人次。至此,湘江非法捕鱼得到有效遏制。
来源: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ap.hengshannews.com/content/2012/04/12/10930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