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工 业 管 理
2012-04-12 11:26:04 字号:

  【企业管理】

  一 、计划管理

  1978年后,计划管理重新恢复并逐步加强。1983年,县经委一度采用人、财、物、产、供、销统一管理模式。1986年后,生产指令性计划减少,指导性计划增多,微观管理减弱,宏观管理加强,由各企业面向市场扩大计划自主权。县经委和主管局对企业原则上只作宏观指导,抓承包合同兑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变生产型为生产经营型。在国家政策、法律和经济杠杆的宏观调控下,企业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制订计划,拓展销路,以销定产,以销促产,灵活多变,有权有责。尔后,各企业计划或由承包经营者决定,或由“职工代表大会”定期讨论。

  进入21世纪后,各改制工业企业生产销售计划在充分作好市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由各公司董事会确定。

  二、质量管理

  1978年,全县设立产品质量三级管理制度。县工业局设技术股,各厂矿设质量管理机构,车间(工区)配专(兼)职质量检验员,产品质量明显好转。次年,为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各厂矿进一步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工业产品质量逐年提高。1988年,碳酸氢铵、165F汽缸套、乳白瓷灯罩、橡胶叶轮定子同获湖南省产品质量奖,创全县工业产品获奖新纪录。1990年,全县国营工业企业共有质量管理小组15个,专职检验员75人,化验员123人。

  1990年代,各企业质量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和工程(施工)质量进一步加强并形成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命线的共识。1993年,国有工业注册“QC”小组50余个,产品实物质量稳定提高率达94%。县缸套厂的165F柴油机汽缸套、县氮肥厂的“银雪”牌碳酸氢铵一直保持“部优”、“省优”称号。次年,县水泥厂的“水泥车间‘QC’小组”、县缸套厂的“铸造车间缸套班‘QC’小组”分别获市、省优秀“QC小组”称号;全县0.5万余人获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培训结业证书。1995年,参加全国第三次“QC”知识统考,合格率达100%。尔后,衡山专用汽车制造厂和湘华化工厂等企业产品凭可靠的质量保证而畅销全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远销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与地区。

  跨入21世纪,县境民营工业企业蓬勃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民营企业讲求产品质量,拓展市场,打开销路。2002年后,企业改制逐步推进。县人民政府对民营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合格率提出具体要求,并派专家、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同时,鼓励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2003年,衡山齿轮公司通过质量体系认证。随后,各规模企业相继通过了相关质量体系认证。

  三、生产、劳动管理

  1978年,县属各全民、集体工业企业实行严格的生产调度、统计等生产管理制度。各厂矿长按生产情况定期召开生产调度会,及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企业劳动管理纳入国家计划,用工定编到厂矿,工人由县劳动部门管理调配,主要领导由组织部门委派。企业内部实行二级或三级管理;企业行政部门制订劳动定员定额,编制劳动计划与分配方案,制订规章制度与奖励办法,交有关科室、车间(工区)执行。1984年后,全县企业一律实行厂、矿长负责制。在承包经营责任制中,或以厂矿长个人名义承包,或由领导班子集体承包。进入90年代,全县大部分企业实行了分车间、分工区经济核算,分块租赁经营或整体租赁经营;劳动用工实行优合组合,并逐步执行效益工资制。

  进入21世纪,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县属国有、二轻集体企业步入低谷。2001年,全县明确了以“两个买断”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思路,把企业和职工推向市场。企业生产和劳动管理按市场要求,由各公司董事会制订,交总经理和部门经理执行。

  四、技术管理

  1978年,县工业局有生产技术股、各厂矿技术研究机构均恢复。1979~1989年,全县工业系统完成技术改造项目近100个,开发新品种56种。科研项目中,获部级奖1项,获地(市)级奖8项,获县级奖34项。1990年,全县国营工业共有技术管理机构15个,科技人员115名。

  1990年代,国家压缩技改投资规模。随后,为加快全市工业技改进程,衡阳市人民政府将3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审批权下放各县经委。为加强工业技改管理,县经委设立技术改造组,对县属工业技术项目立项、审批、竣工、投产全过程实施管理。1991年后,县属工业企业投入科技开发资金950万元,先后开发了风冷柴油机缸套、碳酸钾、氯化聚乙烯、新兽药热痛头灵、速康宁、多元素低压铁锅、高速复卷机等新产品26项,新增产品品种30余种,推广应用新技术、改进生产工艺10余项。1991~1997年,通过技术改造,县缸套厂小柴汽缸套由年产10万件提高到30万件;县建筑工业瓷厂建成年产10万件卫生洁具隔焰式隧道窑;新衡瓷厂新建隧道窑配套设施1条,年产值700万元;县水泥厂改造机立窑,425以上标号水泥由原来的92%提高到100%;县兽药厂开发的新兽药,县塑料厂开发的邮电管,分别填补了省、市空白;县钠长石矿建成洞采生产线2条,碎石加工厂1个,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2000年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县内民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迅速发展。2004年,衡山齿轮有限责任公司产品首次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美国康明斯公司的全球采购系统。2005年,全县工业单个项目技改投入在200万元以上的达25个。其中,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鸿城纸业2880生产线、长江水泥12万吨水泥生产线、湘江纸业1800生产线、嘉兴矿业2万吨优质长石粉生产线年内全部投入生产。同年,衡山齿轮公司投入9100万元扩建了汽车机油泵、动力转向泵、精密齿轮及变速箱项目。

  五、成本管理

  1978年,各企业在健全财务制度基础上,成本管理实现具体化。1980年,按上级指示,企业改利润全额上交为基数包干,超利分成,亏损自负。1985年,全面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县属企业实行三级核算,浪费现象不断减少。1980年代后期,县财政对企业实施盈利包干后,成本高低与企业留利唇齿相依。期间,全县各企业相继出台成本管理措施:劳动定员定额,提高劳动工效,普遍实行计件工资制,降低工资成本;实行消耗定额,节能降耗,降低物耗成本;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产品合格率,减少废品损失;试行18种现代管理,全面提高成本管理水平。1990年,全县国营工业企业节约价值达102万元,职工人均272元。此后,县缸套厂新开发的175F单金属汽缸套,每只降低成本14元。不久,因过分扩大厂矿长权力,片面强调经济手段而偏废管理手段,成本管理普遍松弛。1995年后,国家经贸委开展“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活动,成本管理再度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中心。1990年代末,企业人员多,负担重,单位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中处于劣势。

  21世纪初,全县企业纷纷改制。民营企业按自身特点,在强化技术改造的同时,精打细算,将单位产品成本降到最低限度,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六、财务管理

  1978年后,全县各工业企业财务管理逐步加强。1983年,县经委采用财务统一管理模式。不久,管理模式改革,企业财务管理注重流动资金周转和资金管理;流动资金抓定额管理,专用资金抓专款专用管理。1989~1991年,县经委汇同县财政连续三年对国有企业财务进行了全方位检查整顿,每次下达整改项目100余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效提高。1993年后,随着国家《财务通则》、《会计条例》的颁布,财政部就货币资金、存贷、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成本费用、收入及财务成果、经营成本分配等内容,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予以规范;在管理手段上,注重现代管理方法的应用,如筹资管理注重资金的时间价值,讲求资金成本;投资管理则注重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考虑所得税与折旧对投资的影响,预测投资风险,进行决策分析;成本管理注重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考核;财务计划的编制与考核,则注重利用量、本、利分析,盈方临界分析,因素变动分析,敏感分析等方法;财务分析则注重偿债、盈利能力的分析等。然后,全县企业财务管理逐渐登上新台阶。1990年代末,经过承包、对外经营等阶段后,大部分国有工业企业仍不能扭亏为盈,不得不先后破产改制。此期内,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各企业财务人员协助注册会计师对破产改制企业进行全面资产清查,实行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物核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据实出具企业资产评估报告。运行中的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按月给主管部门报送企业财务报表,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2002年后,大部分民营企业刚起步,内部机构不够完善,每月财务报表未能及时上报。至2005年底,新成立的民营企业按《会计法》,依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法律、法规自主管理企业财务,国家和社会依法予以监督。

  【经济效益】

  1978年,全县全民、集体工业(含社队工业)企业156个,工业总产值3271.4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4.14%。1980年代初,随着厂矿长负责制和多形式、多层次经济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及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力度的加大,县属全民、集体工业企业变生产型为生产经营型;生产能力提升,生产规模扩大,产品、产量、产值均上新台阶。随后,乡、镇、村办工业企业和个体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1987年,县属全民、集体企业总产值5236万元,是1984年的1.42倍,职工人均创值8467元。同年,全县(不含省、市属企业)工业总产值9185万元,比上年增长24.2%,增速居衡阳市各县(区)第一;全县人均工业总产值256元,居全市各县(区)第二。198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2362万元,首次形成工农业总产值各半的局面。其中,15家国营工业企业利税总额572万元,实现连续5年无亏损,获省人民政府“无亏损县”称号。1987~1989年,3年承包经营,年均递增幅度18.26%,国营工业年均利税增幅达20%。1990年,全县工业企业907家,全部工业总产值1.3005亿元。

  1991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以国有工业为龙头,以改革求发展,以改造增后劲,强化企业管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的“强工富县”发展思路。1992年后,投资1000余万元,重点改造国有工业企业6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制使少数包袱沉重的企业处于劣势。1995年3月起,因经营机制不活,产业、产品、组织、技术结构欠合理,亏损大,负债率高,包袱重,4家国有企业依法破产,3家重组后,运转基本正常。1996年,国有工业完成产值7601万元,实现销售收入8077万元,实现利税662万元。1991~1996年,二轻系统8家企业产值、销售、利税均创历史纪录。1998年,全县乡及其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69996万元,占全县GDP的40.5%,工业税金1530万元,占工商各税的49.2%。

  2000年,全县工业企业5847家,其中,国有企业17家,二轻集体企业12家;乡镇企业中年销售收入逾100万元的企业21家。同年,除市属企业外,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的国有企业仅2家;国有和500万元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年产值为15361万元,实现税收346万元,逾50万元的仅2家。自此,国有企业、二轻集体企业债台高筑,沉淀资金多,流动资金少,包袱重,纷纷步入低谷,基本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2001年,全县明确了以“两个买断”、“两个解除”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思路,民营企业创业迅速。2002年,全县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全方位展开,工业经济开始走出低谷。同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4766.2万元,同比增长28.8%。其中,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3897.7万元,同比增长41.6%。2004年,全县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总产值39604万元,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8%。

  2005年,全县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民营企业如日东升。43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 97789万元,销售收入97230万元,利税5997万元。其中,衡山齿轮公司、鸿城公司、长江水泥公司、冠亿公司等8家企业上缴税收均逾100万元,冶金设备公司和马迹瓷泥公司突破150万元,宇科纸业公司超过200万元,衡山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达700余万元。

来源: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